彝族電影—涼山彝族電影-四川涼山彝族電影
當今時代,是個多元一體化的時代,所有文化都不可避免地指向了商業化、經濟化。在如此時代背景下,雖然文化同質現象在所難免,它就像一個宇宙黑洞具有不可阻擋的“吸附力”,但它也激活了藝術在走向它途中的“分化”和“異化”——藝術打破了單一性、單調性和壟斷性,文化在同質化的同時碰撞出了精彩紛呈的火花。新時期的藝術因此激發出了從形式到內容的創新,催生出了不少藝術品種與藝術概念的產生與改變,豐富了藝術的外延與內涵。新時期許多文藝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一個深深的烙印,或者說被施以了一個魔咒:就是它對商業化的依賴與它對商業化追求的不可避免性。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如此的特殊語境下,離開商業化運作,它們的命運只有走向凋謝。
作為全國最大彝族聚居區的涼山這片熱土,雖然處于一個相對閉塞的地理位置,不過,它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也迎來了藝術的“百花齊放”局面(注:因為筆者最熟悉的地方是涼山地區,所以在本文的彝族電影討論中,只要以涼山地區為例子來闡述對彝族電影的有關認識和想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更是如此。比如彝族電影、現代彝族歌舞等藝術門類的逐漸繁榮就是這樣,F在,大涼山就有不少年輕有為的“有志之士”在“前仆后繼”地進行著彝族電影實驗。雖然總體來說這些年輕人的電影事業還只是處于實驗階段甚至是萌芽狀態,但是假以時日,相信他們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驚喜的。何況,在他們之前彝族題材電影已有了不少可供學習與借鑒的作品了,先不說以前的,近年來就有比如吉克曲布他們的《走山人》,比如2013年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根據彝族作家楊佳富作品拍攝的《茶花彝女》等。
什么是彝族電影呢?筆者以為可以如此理解:根據彝族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是彝族電影;彝族電影人根據非彝族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也是彝族電影;由彝族電影人(或電影公司)制作的非改編于彝族文學作品的電影也可稱作是彝族電影;甚至是只要在制作過程與“彝族”這個詞產生關聯的電影都可以稱之為彝族電影。筆者以為,只有這樣定義,才會具備開放的姿態,才會“放活”彝族電影,讓彝族電影走向更加寬廣的舞臺;也只有這樣,才會讓“彝族電影”這個詞釋放出更多的“能量”,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從而彰顯其存在意義。
那么,怎樣搞好彝族電影特別是年輕人們所默默在私下“搗鼓”的彝族電影呢?首先,筆者以為,我們不管搞什么,方向性是至關重要的。為什么談論這么一個“弱智”的問題呢,因為在當下,我們要做一件事“干擾”的因素很多,我們一開始就需要做好某種清晰的定位,——就是選準目標以后對所做之事的意義等的正確定位,明確發展方向。彝族電影,不管怎么去定義或者怎么去豐富它的內涵,我想,它的表現形式就是“電影”。而電影需要觀眾,需要制作成本——人力勞力投入以及演員、場景、必要的設備等等,它不同于詩歌或者其它一些藝術門類,比如詩歌,可以只要一支筆一張紙(現在這些都不要了,只需要你坐到電腦前去)就可以進行了,寫好以后可以發表,也可以只是自己看,而電影它是“向外的”,是需要面對公眾(觀眾)的,如果說詩歌是“私人”性質、“向內”性質、自我化的,那么電影就是“大眾”性質、“向外”性質、公眾化的——筆者在想,有可能存在許多只是自己寫自己看的寫詩人,而沒有多少電影人是只是自己拍自己看的吧?——老實說,電影這個詞,首先給人的一個印象就是“公眾”。
所以,做電影,首先就要考慮“觀眾”,——就是所謂的商業價值。這樣才能把它做成功,才能把它做長久。在這里首先強調這個是因為,一是我們的民族是個忌諱談錢(商業行為)的。二是筆者想強調,對于我們彝族電影,我們一開始就不要對它的商業化行為遮遮掩掩或者羞于啟齒。我們要大聲說:我們就是要盡量向商業化靠攏!因為,做電影不是做慈善,也不是做公益(雖然其實它就是一種文化公益行為,我們也可以用電影做其它的公益活動)。
電影的運作方式,就是商業化,電影要想發展,也只有向商業化“聯姻”。
無數的電影“辛酸史”,已經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我想,作為一個彝族電影人,這是需要明確的吧,不然,他的電影很有可能就“玩”不大。
二我還記得,在三四年前,中國電影票房就超過了一百個億的大關,(2013年好像都突破兩百億大關了)當時的媒體還喜滋滋作了不少的“宣告”。而這幾年,中國電影的宣傳動輒就只是給我以超過多少多少票房的印象,而其中能夠留下來的經典又有多少呢?只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先是《英雄》《十面埋伏》,然后是《畫皮》《非誠勿擾》《滿城盡帶黃金甲》《山楂樹之戀》《功夫之王》,再然后是分別為徐錚和趙薇的導演處女作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票房先以千萬元論,然后以幾個幾個億來論,其中《泰囧》似乎已經上了12億以上了;一會兒是張藝謀作品,一會兒是馮小剛作品,一會兒是徐克作品;一會兒是劉德華,一會是兒周星馳,一會兒是成龍,一會兒是張柏芝,一會兒是大小S——反正都落在這么幾個字上:“票房號召力”。筆者在這里說這么多,別以為我是在一味地強調向錢看齊而忽視對電影藝術價值追求的討論,其實不然,筆者把藝術層面追求的要求放在第二步來說,是想強調我們要做彝族電影,首先需要站在某個“高度”做好“借鑒”,不然,會走很多彎路,或者說許多追求只會變為我們自己的一廂情愿而已。
在中國現代電影里,張藝謀以一部《英雄》拉開了中國電影產業大發展的序幕!队⑿邸凡粌H是第一部票房超過億元的國產電影,也是迄今為止北美市場上票房成績最好的大陸導演電影。該片所創造的2.5億元人民幣票房,將中國帶入了國產商業大片時代。
近年來,中國一大批青年導演的迅速崛起,為中國電影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催眠大師》《同桌的你》等一大批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影片,均由“70后”甚至“80后”導演創作完成。
業內人士認為,青年導演與當下電影市場主流觀眾群體年齡上更為接近,使他們更加了解觀眾和市場的喜好,并對現實生活中具有社會關注度的題材和話題更加敏感,這些都使影片與觀眾之間形成了更加緊密的關系。另外,經過10余年改革的中國電影產業,逐漸呈現出產業內部精細化分工越來越明顯的特征。中國電影正以強勁的勢頭在世界電影界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一些大片紛紛摘取國際電影大獎,許多“國產”影星進軍好萊塢,參與國際大片的拍攝制作和出演,一些規模宏大的國際電影節等活動也頻頻在國內舉辦。據報道,截止2014年5月21日,本年國內電影市場票房前10名影片中,國產影片和進口影片各占5席,但在觀影人次上,國產片則遠遠超過進口片。而在2014年1月至4月,全國新增銀幕超過2000塊,其中縣級影院新增銀幕757塊。截止2014年4月底,全國銀幕超過2萬塊。
三上面所說似乎與我們的彝族電影關系不大,彼此的距離也非同日而語,不過大環境決定小環境,大氛圍影響小氛圍,中國電影的強盛之音又怎能不說是我們的福音呢?何況其中許多方面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比如對民族神話、英雄等傳統故事的賦予新意的史詩巨獻般的制作和對鮮活的當下社會生活的及時捕捉和反映,也許就是電影界長盛不衰的可以讓我們進行挖掘的故事素材,這給老中青年導演都帶來了各自施展身手的空間,等等。
我們彝族電影雖然不能同中國電影同日而語,但是它也不是“一張白紙”。筆者雖然有意但無力于梳理出彝族電影的“前世今生”,以讓大家知道彝族電影完整的來龍去脈和譜系,但我還是很愿意簡單談及以作拋磚引玉之舉。
說到彝族老電影,雖然我無從知道它算不算彝族電影的開山之作,但是說到彝族電影老片,不止我一個人首先想到的是《阿詩瑪》是事實。這部歌舞劇雖然以如今的眼光來打量也許已經與現在高科技化了的電影相去甚遠,甚至算是粗糙的,但它絕對是當時經典中的經典作品。影片以清新而迷人的愛情神話故事,曾不知深深吸引和打動了那一時代的多少觀影者。當然,讓取得成功的不止這一部,下面為了敘述方便,我將百度百科里搜索到的幾部重要彝族電影按上映時間作如下介紹:
《阿詩瑪》(改編于同名民間敘事長詩)上映: 1964-01-01地區: 內地主演: 楊麗坤 包斯爾 韓非 崔超明 黃瓊英 柳杰 馮奇導演: 劉瓊類型: 愛情歌舞彝族革命經典老電影劇情: 在一個名叫阿著底的所在,美麗的彝族支系撒尼族姑娘阿詩瑪(楊麗坤 飾)心靈手巧,心地善良,歌聲甜美,許多年輕小伙和姑娘甚至不辭辛苦千里迢迢趕來,只為一睹阿詩瑪的芳容。在這群勇敢憨厚的好小伙中間,最為出眾的青年阿黑(包斯爾 飾)贏得了阿詩瑪的芳心。他們郎才女貌,情意互屬,羨煞旁人,卻獨獨氣壞了頭人熱布巴拉(崔超明 飾)之子阿支(韓非 飾)。阿支垂涎阿詩瑪的容顏,千方百計想要將她騙到手,無奈阿詩瑪如同一只冷艷帶刺的玫瑰,堅決不從。為此阿支使盡各種詭計,企圖拆散這對人間眷侶……本片根據撒尼族歷史悠久的民間敘事長詩改編,榮獲1982年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屆國際音樂最佳舞蹈片獎。
《達吉和她的父親》
上映: 1961-01-01地區: 內地主演: 陳學潔 劉蓮池 王春英 徐峙導演: 王家乙類型: 戰爭革命彝族經典老電影劇情: 馬赫社長按照彝族的禮節熱情招待前來幫助他們修水庫的工程隊。工程隊漢族工人任秉清一邊設計施工,一邊培養彝族技術人才。他經過了解,證實了學得最快最好的馬赫社長的女兒達吉,就是自己解放前被奴隸主掠去的女兒。馬赫聞知,感情上受到很大震動。達吉思想上也很矛盾。但通達的馬赫覺得任師傅已年過半百,應當讓達吉去認自己的親生父親。任師傅則不愿給馬赫帶來痛苦,認為達吉跟著馬赫更為合適。崇高的父女,兄弟之情將他們緊密地連在一起。……《奇異的婚配》
上映: 1981-01-01地區: 內地主演: 顏世魁 方輝 白銘 顏彼得導演: 林農類型: 愛情彝族經典老電影劇情: 雪山腳下,在彝族奴隸主恩扎古哈的寨子里,一場以娃子(奴隸)作賭注的摔跤正在進行。恩扎和鄰寨的蘇嘎頭人都緊張地盯著各自的摔跤手,最后,恩扎的奴隸鐵博終于取勝。此時,遠處數匹馬疾馳而來,管家從麻袋里倒出了一個美貌異常的漢族新媳婦-——雪蓮,恩扎令家奴將她捆在樹上當活人靶。輪到神槍手鐵博射擊,善良的鐵博槍下留情,就下了雪蓮的性命。……《天菩薩》
上映: 1987-02-19地區: 香港主演: 顏彼得 孫飛虎 魏宗萬 張路彤 胡小寶 陳瑤 高群 John X. Heart導演: 嚴浩類型: 彝族革命老電影劇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美國空軍中尉因參興中日戰爭而流落大涼山,遭賣給彝族做奴隸,改名拉鐵。拉鐵在彝族內生活十年,愛上了少女牛牛,當他已適應那種生活時,卻被通知要返回美國,在國家的大前提下,拉鐵被逼放棄已擁有的生活和愛情,無奈地離去。……《花腰新娘》
上映: 2005-04-13地區: 內地主演: 崔哲銘 印小天 張靜初 何文超導演: 章家瑞類型: 愛情追求自由片劇情: 彝族姑娘鳳美(張靜初)嫁給舞龍高手阿龍(印小天)的當晚,因破壞古老族規令阿龍很沒面子,不久,鳳美想方設法混進阿龍的舞龍隊當起龍頭,因積極改革舞龍模式將阿龍顏面掃盡,而鳳美當著自己的面與暗戀她的酒吧小老板阿聰(崔哲銘)“眉來眼去”,則將阿龍的壞情緒推到高潮,忍無可忍之下,他按風俗與鳳美退婚,此舉令他失去舞龍隊姑娘們的尊重。事后,阿龍追悔莫及,為發泄心中郁悶,他于醉酒后跳上屋頂舞起驚人心魄的醉舞龍,眾人驚嘆不已之際,鳳美也重新對他認識。
《布阿詩嘎薇》(改編于彝族同名傳說,彝族首部母語電影)上映:2013年主演:吉胡木古莫、拉仁導演:賈薩楊萬編。呵宜_烏牛執行制片:莫色布都、沙瑪妞妞(本片主創人員從導演、編劇、主演均為彝族人)類型: 經典愛情故事片劇情: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彝家女子長得非常漂亮,她就是“布阿詩嘎薇”。無惡不作,霸占一方的山寨土司在一次巡山打獵中發現了美麗的布阿詩嘎薇。山寨土司被布阿詩嘎薇的美深深吸引,為了貪占絕色,山寨土司派山寨兵前去強搶布阿詩嘎薇。布阿詩嘎薇得知這一消息后一路逃跑,在逃跑的路上她寧死不屈。山寨兵緊追布阿詩嘎薇到其哥哥家,把其哥哥殺害后強行帶走布阿詩嘎薇。在押送布阿詩嘎薇回山寨的路上, 布阿詩嘎薇的父親為營救女兒,在營救途中英勇戰死。布阿詩嘎薇的弟弟快馬傳信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布阿詩嘎薇的戀人——拉達。拉達召集各部落騎手和勇士,翻山越嶺、馬不停蹄地前去營救布阿詩嘎薇。布阿詩嘎薇面對的又將是什么……《支格阿魯》(在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展映)上映:2013年導演:賈薩楊萬類型: 神話英雄故事片劇情:講述了從母系社會末期進入父系社會初期的社會動蕩,描述了彝族英雄支格阿魯艱難曲折的斗天、斗地、斗妖魔鬼怪,戰勝人間的邪惡和不公平,建立了古滇王國,整個過程體現出作為豐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無論是片中開場的筆墨文化還是演員的頭飾、服飾,都力求將最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展示給觀眾。
除了這些傳統的戰爭革命片、愛情故事片和神話英雄故事片,現在的彝族電影也更加多元化和貼近時代生活化,比如曾一度給彝族地區帶來無數歡笑的《惹格娶妻》《惹格返鄉》,和其他諸如反映生活現實的如環保題材、妨艾禁毒等的,以及涉及到更“新潮”的題材的微電影,等等,不一而足,呈現出一片百花齊放的局面。
四電影是最考量人的方方面面的能力的綜合性藝術門類,要把一部電影很好地呈現給觀眾,推向市場,需要處理千頭萬緒的工作。
我們可以再回過頭簡單談談彝族電影內容上的具體“操作”和“設計”問題。就像每類藝術都有自己特殊的發展規律一樣,一般而言,不管是什么藝術,它都是具有特定的“對象”(受眾)的。所以我覺得,彝族電影在力求“走出去拿大獎”的同時,更多應該是面對“屬于自己”的觀眾,創造自己的市場,或者也可以說“培養”屬于我們自己的觀眾和市場。這個方面,彝族歌曲已經做出了成功的典范,“山鷹組合”和許許多多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彝族歌手和彝族歌曲,就很好地“培養”出了自己的聽眾和市場。對彝族人而言,他們的歌曲(特別是母語——彝語歌曲)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這些歌曲和這些歌手就是“天生”為自己而“服務”、為自己而存在的——創造者與受眾之間完全成為了一種文化需求下的相互需要。當然,作為全國第一支少數民族音樂組合,當年的山鷹組合最至關重要的是它跨出的第一步——它的成立——它的成立對當時來說就是一種創舉。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它的成立就是一種孫悟空出世般“驚天動地”的事件,具有非凡的意義。而今天,談到“彝族實驗電影”,我們也多么希望它具有這樣的能耐和意義!當然,面對空前的藝術多樣化的今天,這樣的創舉是越來越難了——競爭是空前的激烈了,所以要想像山鷹組合一樣搶得先機獨占鰲頭是越來越困難。但是,它不是“完全不不可能”的。關鍵的只在于我們的眼光和行動而已,F在包括民間彝族電影人正在做的各種各樣的實驗性質的彝族電影,就是一種新形勢下的創新舉措,是彝族電影之路上的一種探索和開拓,是一種“從狹路殺出一片天地”的具有某種悲壯性意味的行為,當然,有挑戰九幽機遇,其中也具備著很大的發展空間的。人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如今這個年代是“狹路相逢智者勝”。
但不管怎么說,抓住本土文化,拍出特點才是彝族電影真正的出路。這存在一個原生態的選擇問題。在涼山,從事文學寫作的隊伍是龐大的,優秀人才也很多并且很密集,這又是一大優勢:不管從選稿用稿(電影劇本)上來分析討論也好,還是在相互之間的切磋、合作意義層面和從受眾基礎、“培養”市場層面來討論分析也好,這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和天然場域。當然,彝族電影絕對不是彝族文學與電影的簡單相加,它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復雜得多;我們這樣說只是從一個簡便的角度進行說明:彝族電影最大的實驗場在涼山,這里具備彝族電影實驗和發展的天然土壤和人才儲備。
面對一個“想象力出奇地豐富,競爭也極其地殘酷”的時代,成功與否的關鍵只在于我們的眼光與行動!面對一種開拓,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今天,我們處處“機遇與挑戰并存,困境與希望同在”。
彝族電影也是如此!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于百度百科網
作為全國最大彝族聚居區的涼山這片熱土,雖然處于一個相對閉塞的地理位置,不過,它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也迎來了藝術的“百花齊放”局面(注:因為筆者最熟悉的地方是涼山地區,所以在本文的彝族電影討論中,只要以涼山地區為例子來闡述對彝族電影的有關認識和想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更是如此。比如彝族電影、現代彝族歌舞等藝術門類的逐漸繁榮就是這樣,F在,大涼山就有不少年輕有為的“有志之士”在“前仆后繼”地進行著彝族電影實驗。雖然總體來說這些年輕人的電影事業還只是處于實驗階段甚至是萌芽狀態,但是假以時日,相信他們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驚喜的。何況,在他們之前彝族題材電影已有了不少可供學習與借鑒的作品了,先不說以前的,近年來就有比如吉克曲布他們的《走山人》,比如2013年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根據彝族作家楊佳富作品拍攝的《茶花彝女》等。
什么是彝族電影呢?筆者以為可以如此理解:根據彝族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是彝族電影;彝族電影人根據非彝族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也是彝族電影;由彝族電影人(或電影公司)制作的非改編于彝族文學作品的電影也可稱作是彝族電影;甚至是只要在制作過程與“彝族”這個詞產生關聯的電影都可以稱之為彝族電影。筆者以為,只有這樣定義,才會具備開放的姿態,才會“放活”彝族電影,讓彝族電影走向更加寬廣的舞臺;也只有這樣,才會讓“彝族電影”這個詞釋放出更多的“能量”,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從而彰顯其存在意義。
那么,怎樣搞好彝族電影特別是年輕人們所默默在私下“搗鼓”的彝族電影呢?首先,筆者以為,我們不管搞什么,方向性是至關重要的。為什么談論這么一個“弱智”的問題呢,因為在當下,我們要做一件事“干擾”的因素很多,我們一開始就需要做好某種清晰的定位,——就是選準目標以后對所做之事的意義等的正確定位,明確發展方向。彝族電影,不管怎么去定義或者怎么去豐富它的內涵,我想,它的表現形式就是“電影”。而電影需要觀眾,需要制作成本——人力勞力投入以及演員、場景、必要的設備等等,它不同于詩歌或者其它一些藝術門類,比如詩歌,可以只要一支筆一張紙(現在這些都不要了,只需要你坐到電腦前去)就可以進行了,寫好以后可以發表,也可以只是自己看,而電影它是“向外的”,是需要面對公眾(觀眾)的,如果說詩歌是“私人”性質、“向內”性質、自我化的,那么電影就是“大眾”性質、“向外”性質、公眾化的——筆者在想,有可能存在許多只是自己寫自己看的寫詩人,而沒有多少電影人是只是自己拍自己看的吧?——老實說,電影這個詞,首先給人的一個印象就是“公眾”。
所以,做電影,首先就要考慮“觀眾”,——就是所謂的商業價值。這樣才能把它做成功,才能把它做長久。在這里首先強調這個是因為,一是我們的民族是個忌諱談錢(商業行為)的。二是筆者想強調,對于我們彝族電影,我們一開始就不要對它的商業化行為遮遮掩掩或者羞于啟齒。我們要大聲說:我們就是要盡量向商業化靠攏!因為,做電影不是做慈善,也不是做公益(雖然其實它就是一種文化公益行為,我們也可以用電影做其它的公益活動)。
電影的運作方式,就是商業化,電影要想發展,也只有向商業化“聯姻”。
無數的電影“辛酸史”,已經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我想,作為一個彝族電影人,這是需要明確的吧,不然,他的電影很有可能就“玩”不大。
二我還記得,在三四年前,中國電影票房就超過了一百個億的大關,(2013年好像都突破兩百億大關了)當時的媒體還喜滋滋作了不少的“宣告”。而這幾年,中國電影的宣傳動輒就只是給我以超過多少多少票房的印象,而其中能夠留下來的經典又有多少呢?只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先是《英雄》《十面埋伏》,然后是《畫皮》《非誠勿擾》《滿城盡帶黃金甲》《山楂樹之戀》《功夫之王》,再然后是分別為徐錚和趙薇的導演處女作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票房先以千萬元論,然后以幾個幾個億來論,其中《泰囧》似乎已經上了12億以上了;一會兒是張藝謀作品,一會兒是馮小剛作品,一會兒是徐克作品;一會兒是劉德華,一會是兒周星馳,一會兒是成龍,一會兒是張柏芝,一會兒是大小S——反正都落在這么幾個字上:“票房號召力”。筆者在這里說這么多,別以為我是在一味地強調向錢看齊而忽視對電影藝術價值追求的討論,其實不然,筆者把藝術層面追求的要求放在第二步來說,是想強調我們要做彝族電影,首先需要站在某個“高度”做好“借鑒”,不然,會走很多彎路,或者說許多追求只會變為我們自己的一廂情愿而已。
在中國現代電影里,張藝謀以一部《英雄》拉開了中國電影產業大發展的序幕!队⑿邸凡粌H是第一部票房超過億元的國產電影,也是迄今為止北美市場上票房成績最好的大陸導演電影。該片所創造的2.5億元人民幣票房,將中國帶入了國產商業大片時代。
近年來,中國一大批青年導演的迅速崛起,為中國電影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催眠大師》《同桌的你》等一大批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影片,均由“70后”甚至“80后”導演創作完成。
業內人士認為,青年導演與當下電影市場主流觀眾群體年齡上更為接近,使他們更加了解觀眾和市場的喜好,并對現實生活中具有社會關注度的題材和話題更加敏感,這些都使影片與觀眾之間形成了更加緊密的關系。另外,經過10余年改革的中國電影產業,逐漸呈現出產業內部精細化分工越來越明顯的特征。中國電影正以強勁的勢頭在世界電影界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一些大片紛紛摘取國際電影大獎,許多“國產”影星進軍好萊塢,參與國際大片的拍攝制作和出演,一些規模宏大的國際電影節等活動也頻頻在國內舉辦。據報道,截止2014年5月21日,本年國內電影市場票房前10名影片中,國產影片和進口影片各占5席,但在觀影人次上,國產片則遠遠超過進口片。而在2014年1月至4月,全國新增銀幕超過2000塊,其中縣級影院新增銀幕757塊。截止2014年4月底,全國銀幕超過2萬塊。
三上面所說似乎與我們的彝族電影關系不大,彼此的距離也非同日而語,不過大環境決定小環境,大氛圍影響小氛圍,中國電影的強盛之音又怎能不說是我們的福音呢?何況其中許多方面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比如對民族神話、英雄等傳統故事的賦予新意的史詩巨獻般的制作和對鮮活的當下社會生活的及時捕捉和反映,也許就是電影界長盛不衰的可以讓我們進行挖掘的故事素材,這給老中青年導演都帶來了各自施展身手的空間,等等。
我們彝族電影雖然不能同中國電影同日而語,但是它也不是“一張白紙”。筆者雖然有意但無力于梳理出彝族電影的“前世今生”,以讓大家知道彝族電影完整的來龍去脈和譜系,但我還是很愿意簡單談及以作拋磚引玉之舉。
說到彝族老電影,雖然我無從知道它算不算彝族電影的開山之作,但是說到彝族電影老片,不止我一個人首先想到的是《阿詩瑪》是事實。這部歌舞劇雖然以如今的眼光來打量也許已經與現在高科技化了的電影相去甚遠,甚至算是粗糙的,但它絕對是當時經典中的經典作品。影片以清新而迷人的愛情神話故事,曾不知深深吸引和打動了那一時代的多少觀影者。當然,讓取得成功的不止這一部,下面為了敘述方便,我將百度百科里搜索到的幾部重要彝族電影按上映時間作如下介紹:
《阿詩瑪》(改編于同名民間敘事長詩)上映: 1964-01-01地區: 內地主演: 楊麗坤 包斯爾 韓非 崔超明 黃瓊英 柳杰 馮奇導演: 劉瓊類型: 愛情歌舞彝族革命經典老電影劇情: 在一個名叫阿著底的所在,美麗的彝族支系撒尼族姑娘阿詩瑪(楊麗坤 飾)心靈手巧,心地善良,歌聲甜美,許多年輕小伙和姑娘甚至不辭辛苦千里迢迢趕來,只為一睹阿詩瑪的芳容。在這群勇敢憨厚的好小伙中間,最為出眾的青年阿黑(包斯爾 飾)贏得了阿詩瑪的芳心。他們郎才女貌,情意互屬,羨煞旁人,卻獨獨氣壞了頭人熱布巴拉(崔超明 飾)之子阿支(韓非 飾)。阿支垂涎阿詩瑪的容顏,千方百計想要將她騙到手,無奈阿詩瑪如同一只冷艷帶刺的玫瑰,堅決不從。為此阿支使盡各種詭計,企圖拆散這對人間眷侶……本片根據撒尼族歷史悠久的民間敘事長詩改編,榮獲1982年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屆國際音樂最佳舞蹈片獎。
《達吉和她的父親》
上映: 1961-01-01地區: 內地主演: 陳學潔 劉蓮池 王春英 徐峙導演: 王家乙類型: 戰爭革命彝族經典老電影劇情: 馬赫社長按照彝族的禮節熱情招待前來幫助他們修水庫的工程隊。工程隊漢族工人任秉清一邊設計施工,一邊培養彝族技術人才。他經過了解,證實了學得最快最好的馬赫社長的女兒達吉,就是自己解放前被奴隸主掠去的女兒。馬赫聞知,感情上受到很大震動。達吉思想上也很矛盾。但通達的馬赫覺得任師傅已年過半百,應當讓達吉去認自己的親生父親。任師傅則不愿給馬赫帶來痛苦,認為達吉跟著馬赫更為合適。崇高的父女,兄弟之情將他們緊密地連在一起。……《奇異的婚配》
上映: 1981-01-01地區: 內地主演: 顏世魁 方輝 白銘 顏彼得導演: 林農類型: 愛情彝族經典老電影劇情: 雪山腳下,在彝族奴隸主恩扎古哈的寨子里,一場以娃子(奴隸)作賭注的摔跤正在進行。恩扎和鄰寨的蘇嘎頭人都緊張地盯著各自的摔跤手,最后,恩扎的奴隸鐵博終于取勝。此時,遠處數匹馬疾馳而來,管家從麻袋里倒出了一個美貌異常的漢族新媳婦-——雪蓮,恩扎令家奴將她捆在樹上當活人靶。輪到神槍手鐵博射擊,善良的鐵博槍下留情,就下了雪蓮的性命。……《天菩薩》
上映: 1987-02-19地區: 香港主演: 顏彼得 孫飛虎 魏宗萬 張路彤 胡小寶 陳瑤 高群 John X. Heart導演: 嚴浩類型: 彝族革命老電影劇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美國空軍中尉因參興中日戰爭而流落大涼山,遭賣給彝族做奴隸,改名拉鐵。拉鐵在彝族內生活十年,愛上了少女牛牛,當他已適應那種生活時,卻被通知要返回美國,在國家的大前提下,拉鐵被逼放棄已擁有的生活和愛情,無奈地離去。……《花腰新娘》
上映: 2005-04-13地區: 內地主演: 崔哲銘 印小天 張靜初 何文超導演: 章家瑞類型: 愛情追求自由片劇情: 彝族姑娘鳳美(張靜初)嫁給舞龍高手阿龍(印小天)的當晚,因破壞古老族規令阿龍很沒面子,不久,鳳美想方設法混進阿龍的舞龍隊當起龍頭,因積極改革舞龍模式將阿龍顏面掃盡,而鳳美當著自己的面與暗戀她的酒吧小老板阿聰(崔哲銘)“眉來眼去”,則將阿龍的壞情緒推到高潮,忍無可忍之下,他按風俗與鳳美退婚,此舉令他失去舞龍隊姑娘們的尊重。事后,阿龍追悔莫及,為發泄心中郁悶,他于醉酒后跳上屋頂舞起驚人心魄的醉舞龍,眾人驚嘆不已之際,鳳美也重新對他認識。
《布阿詩嘎薇》(改編于彝族同名傳說,彝族首部母語電影)上映:2013年主演:吉胡木古莫、拉仁導演:賈薩楊萬編。呵宜_烏牛執行制片:莫色布都、沙瑪妞妞(本片主創人員從導演、編劇、主演均為彝族人)類型: 經典愛情故事片劇情: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彝家女子長得非常漂亮,她就是“布阿詩嘎薇”。無惡不作,霸占一方的山寨土司在一次巡山打獵中發現了美麗的布阿詩嘎薇。山寨土司被布阿詩嘎薇的美深深吸引,為了貪占絕色,山寨土司派山寨兵前去強搶布阿詩嘎薇。布阿詩嘎薇得知這一消息后一路逃跑,在逃跑的路上她寧死不屈。山寨兵緊追布阿詩嘎薇到其哥哥家,把其哥哥殺害后強行帶走布阿詩嘎薇。在押送布阿詩嘎薇回山寨的路上, 布阿詩嘎薇的父親為營救女兒,在營救途中英勇戰死。布阿詩嘎薇的弟弟快馬傳信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布阿詩嘎薇的戀人——拉達。拉達召集各部落騎手和勇士,翻山越嶺、馬不停蹄地前去營救布阿詩嘎薇。布阿詩嘎薇面對的又將是什么……《支格阿魯》(在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展映)上映:2013年導演:賈薩楊萬類型: 神話英雄故事片劇情:講述了從母系社會末期進入父系社會初期的社會動蕩,描述了彝族英雄支格阿魯艱難曲折的斗天、斗地、斗妖魔鬼怪,戰勝人間的邪惡和不公平,建立了古滇王國,整個過程體現出作為豐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無論是片中開場的筆墨文化還是演員的頭飾、服飾,都力求將最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展示給觀眾。
除了這些傳統的戰爭革命片、愛情故事片和神話英雄故事片,現在的彝族電影也更加多元化和貼近時代生活化,比如曾一度給彝族地區帶來無數歡笑的《惹格娶妻》《惹格返鄉》,和其他諸如反映生活現實的如環保題材、妨艾禁毒等的,以及涉及到更“新潮”的題材的微電影,等等,不一而足,呈現出一片百花齊放的局面。
四電影是最考量人的方方面面的能力的綜合性藝術門類,要把一部電影很好地呈現給觀眾,推向市場,需要處理千頭萬緒的工作。
我們可以再回過頭簡單談談彝族電影內容上的具體“操作”和“設計”問題。就像每類藝術都有自己特殊的發展規律一樣,一般而言,不管是什么藝術,它都是具有特定的“對象”(受眾)的。所以我覺得,彝族電影在力求“走出去拿大獎”的同時,更多應該是面對“屬于自己”的觀眾,創造自己的市場,或者也可以說“培養”屬于我們自己的觀眾和市場。這個方面,彝族歌曲已經做出了成功的典范,“山鷹組合”和許許多多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彝族歌手和彝族歌曲,就很好地“培養”出了自己的聽眾和市場。對彝族人而言,他們的歌曲(特別是母語——彝語歌曲)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這些歌曲和這些歌手就是“天生”為自己而“服務”、為自己而存在的——創造者與受眾之間完全成為了一種文化需求下的相互需要。當然,作為全國第一支少數民族音樂組合,當年的山鷹組合最至關重要的是它跨出的第一步——它的成立——它的成立對當時來說就是一種創舉。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它的成立就是一種孫悟空出世般“驚天動地”的事件,具有非凡的意義。而今天,談到“彝族實驗電影”,我們也多么希望它具有這樣的能耐和意義!當然,面對空前的藝術多樣化的今天,這樣的創舉是越來越難了——競爭是空前的激烈了,所以要想像山鷹組合一樣搶得先機獨占鰲頭是越來越困難。但是,它不是“完全不不可能”的。關鍵的只在于我們的眼光和行動而已,F在包括民間彝族電影人正在做的各種各樣的實驗性質的彝族電影,就是一種新形勢下的創新舉措,是彝族電影之路上的一種探索和開拓,是一種“從狹路殺出一片天地”的具有某種悲壯性意味的行為,當然,有挑戰九幽機遇,其中也具備著很大的發展空間的。人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如今這個年代是“狹路相逢智者勝”。
但不管怎么說,抓住本土文化,拍出特點才是彝族電影真正的出路。這存在一個原生態的選擇問題。在涼山,從事文學寫作的隊伍是龐大的,優秀人才也很多并且很密集,這又是一大優勢:不管從選稿用稿(電影劇本)上來分析討論也好,還是在相互之間的切磋、合作意義層面和從受眾基礎、“培養”市場層面來討論分析也好,這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和天然場域。當然,彝族電影絕對不是彝族文學與電影的簡單相加,它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復雜得多;我們這樣說只是從一個簡便的角度進行說明:彝族電影最大的實驗場在涼山,這里具備彝族電影實驗和發展的天然土壤和人才儲備。
面對一個“想象力出奇地豐富,競爭也極其地殘酷”的時代,成功與否的關鍵只在于我們的眼光與行動!面對一種開拓,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今天,我們處處“機遇與挑戰并存,困境與希望同在”。
彝族電影也是如此!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于百度百科網